种在地里是庄稼,收到家里才算粮。
“种在人,收在天”。这是劳动人民经过几百年上千年总结的经验,在过去由于科学技术落后、生产力低下,人为干预干旱、洪涝、虫灾方法有限,只能靠天吃饭,总是盼望风调雨顺,有个好收成,给农民生产带来相当大的损失。

/郑海峰 摄
“十四五”以来,在农业科技化和农机现代化的助力下,我国粮食总产量始终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;2024年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1.4万亿斤。但从中长期看,国内粮食供需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,特别是受耕地、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硬约束,粮食增产难度较大。因此,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相当于增加产量,有利于提高粮食自主供给能力。
近年来,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,各烟叶产区始终自觉主动把烟叶发展融入国家粮食安全、耕地保护和乡村振兴大局中,深入推进“以烟稳粮、以烟促粮”,坚决扛起“粮食安全”政治责任。此次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召开,让“减损就是增收、降耗就是增收”的意识深入人心,又一次强化了烟区走“粮烟融合”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,拓宽了工作思路。
金秋时节,风拂稻浪,伴随着全国各地秋收大幕全面拉开,请与本刊记者一同走进山东、河南两个产粮大省,探寻行业在践行国企责任、健全粮烟融合生产体系、助力粮食减损的新谋划、新作为。
“知天而作” 颗粒归仓
中秋一场雨,来年喝稀粥。
今年国庆、中秋期间,黄淮海地区雨水连绵不绝。别看只是点儿雨,在农民眼里,事情可没这么简单。庄稼人看天吃饭,一场雨搅乱一冬一春的希望。老话说“八月十五雨,来年田不收”,不是天灾吓人,而是生活怕亏空。
“年年到了中秋,我们种地的人心里总有点儿打鼓,尤其这节骨眼上遇到下雨的天气,心里更是说不出的别扭。”河南许昌市建安区蒋李集镇李世坊村“80后”烟农李晓兵说,“小时候听老人讲,中秋下雨,明年准没什么好收成。那会儿不懂,只觉得下了场雨不能去河沟里抓鱼捉虾,挺扫兴。慢慢年纪大了,才明白老一辈说的不只是种田的事儿,说到底是吃饭的问题,是一家的生计。”
“多收一块是一块、少损失一点是一点。”那段时间的连绵阴雨,给山东、河南等地的秋收带来了不小的难度。当下正值烟叶采收时节,在抢收烟叶的同时,山东、河南烟区的烟草公司与农民一同打响了这场“秋收保卫战”。
从收获在望到增收到手,除了靠危急时刻的万众一心,更要有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。“看天吃饭”始终是刻在文明基因中的生存密码,它不否定主观能动性,而是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寻求突破。这种智慧既存在于老农对云相的辨识,也体现在卫星遥感与大数据结合的精准农业生产中,构成了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。
近年来,河南省烟草专卖局(公司)持续完善“气象+保险+应急”的防灾减灾体系,通过深化与气象部门合作,开展气象预测预报、人工降雨消雹等作业服务,保障79.16万亩烟田,辐射180万亩基本农田内的粮经作物,极大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。
在李晓兵的烟田里伫立着一座小型智慧气象监测站,这是许昌市烟草专卖局(公司)联合市气象局开展的“基于3S技术的许昌智慧烟草气象服务平台建设”落地成果之一。
许昌市局(公司)构建以“农业气象数据+烟叶生产数据+高清卫星影像数据”的烟叶生产大数据采集智库,健全烟叶全产业链“数字化”气象指标模型体系,研发直通烟农的数字气象平台,实现全区域、全过程的动态、定量、数字化监测预报。
今年1至8月,许昌市气象部门共计向烟农推送气象预警信息49万余条,向重点植烟乡镇群众推送气象预警信息320余万条,开展烟区防雹增雨作业23次,有效提升了包括烟田在内的大农业防灾减损水平。
此外,开展烟基设施综合利用一直是许昌烟区惠民增收的重要手段,群众利用电能烤房空闲期,开展辣椒、食用菌等烘干作业也成为常态。
“2023年5月,恰逢麦收时节,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许昌地区麦田大范围受灾,麦穗出现霉变发芽风险。”许昌市局(公司)烟叶管理科负责人介绍说,“许昌烟草主动担当、迅速行动,全市烟站闲置场地、仓库对外开放,最大限度腾挪晾晒场地,为农户解决‘有天无地晒、有粮无处放’的后顾之忧。同时将辖区内1.3万余座空闲烟叶电能烤房供地方政府调配使用,用于烘干小麦,全力确保小麦‘颗粒归仓’。”
今年,面对这场接连不断的阴雨天气,焦作沁阳市烟草专卖局(分公司)派驻到沁阳市伏背村的驻村支部书记刘晓与驻村工作队、村党员干部和青年志愿者组成的一支30人抢收队伍始终奋战在抢收一线。协调农机、烘干设备等资源,在刘晓和抢收队伍的努力下,伏背村1500亩玉米全部在雨歇的窗口期完成抢收,并通过烘干设备及时处理,将损失降到最低。
截至10月12日17时,河南省秋作物已收获9614万亩,占比81.5%。其中不乏河南烟区帮助农民抢收保收的身影,通过协调农机,开放场地、仓库、烤房等基础设施,为保障粮食防灾减损持续贡献力量。
藏粮于技 服务为先
五谷者,万民之命,国之重宝。
粮食减损是一个涉及在粮食生产、储运和加工环节等多环节、多要点的系统性工程。烟草行业主动融入粮食减损工作大局,其核心工作应当聚焦粮食生产环节。烟叶产业扎根农村的最前端,具有很强的地域性,与所在产区的农村、农业和农民息息相关。
山东省烟草专卖局(公司)坚定扛牢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“走在前、挑大梁”使命担当,深入践行国企责任,健全粮烟融合生产体系,助力粮食减损增产。
“虽说都用机械种粮了,但真到农忙的时候,新问题一点不少。”在潍坊高密市注沟镇杨家岭村,种粮大户滕焕德拍着刚完成作业的联合收割机,打开了话匣子。
滕焕德今年种了160亩小麦,算是当地经验丰富的种粮户,可前几年每到小麦成熟季,他同样愁得睡不着觉。“咱这小麦成熟期就那么十几天,赶上大家都要收,当地的农服机构的机器数量有限,往往预约不上。有一年我提前一周联系,人家说得排到半个月后,可等轮到我,麦粒都要掉地里了。”滕焕德无奈地说。后来他咬咬牙买了台小型收割机,可机器功率小,作业效率又低,遇上倒伏的麦子还经常卡壳,“去年收麦时机器坏了,我蹲在地头看着满地金黄的麦子,急得直跺脚,最后还是找邻居帮忙才勉强收完,耽误了好几天。”
这样的烦恼并不少见。随着机械化普及,越来越多农户放弃人工种粮,可有的农服机构资源分散、调度混乱,等到作物集中成熟季,预约难、作业慢成了常态;不少农户自家的农机,又因性能有限,应对大面积种植或复杂地形力不从心,要么作业效率低,要么收割质量差,好好的粮食总免不了白白遭受损失。
为了帮种粮户破解这些新困境,潍坊市烟草专卖局(公司)主动对接需求,整合社会化服务资源,联合第三方机构组建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,一次性引入200余台(套)专业农机,不仅覆盖小麦、玉米从耕整地、播种、植保到收获的全环节,还建立了统一的调度体系。
“这些农机都是大马力的专业设备,就拿这联合收割机来说,一天能收180亩地,还能根据小麦情况调整收割高度,籽粒损失少,脱粒含杂率控制在0.5%以内。”服务中心农机手刘振指着农机介绍,现在农忙时,服务中心会提前统计农户需求,按地块位置、作物成熟度排好作业计划,根本不用农户抢着预约。
小麦要高产,七分种,三分管。
为了让种粮户了解标准、认可标准,服务中心经常组织田间现场演示会,邀请种粮户近距离观察农机作业过程,讲解标准背后的科学原理。“以前总觉得差不多就行,听了技术员的讲解才知道,原来每个作业环节的标准都关系着最后的收成。”参加完演示会,种粮户杨瑞华恍然大悟。
除了作业标准,服务中心还建立了“三方验收”机制,作业结束后,由种粮户、技术员、农服公司共同检查作业质量,确认达标后再结算费用。“去年我家小麦收割后,三方一起检查,籽粒损失少、秸秆处理到位,我特别满意。”杨瑞华说,有了这样的机制,种粮更有保障了。
“烟草公司的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成立以来,不仅解决了种粮户的生产难题,还为我们实实在在减少了粮食损失。通过机械化作业和规范化服务,粮食生产损耗率平均下降3个百分点,相当于每亩地多收20公斤粮食。”诸城市贾悦镇镇党委书记吴大可谈到服务中心的成效时,给出了一组数据,“也多亏机械化作业和规范化的服务高效,面对这场连绵不断的秋雨,我们赶在中秋前已经收割完部分粮食,在大雨面前不至于手忙脚乱,守住‘粮袋子’也更有底气。”
如今,行走在乡间的田野上,机械化作业的场景随处可见,种粮户的笑容格外灿烂。烟草企业以自身的责任与担当,承担起支撑烟农增收致富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、保障粮食安全的社会责任,通过助力粮食减损释放出“隐形产能”,为粮食生产注入新动能,助力种粮户在稳粮增收路上越走越实、越走越远,不断为大农业贡献行业力量。
非特殊说明,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,欢迎转载
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:https://yige-home.com/article/46403.html

发表评论